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9520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311261)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曾良策
  【导读】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穷年忧黎元”的文人墨客所写的咏史怀古文章,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风云,波诡云谲,刀枪剑影,纵横捭阖,笑谈渴饮,已为陈迹。咏叹史实,让我们“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剖析历史事件,让我们明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解读历史人物,让我们懂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瞻顾历史陈迹,感慨兴衰油然而生。来到屈子祠,江水悠悠,像在缅怀一代诗魂的忠洁清烈;青山郁郁,似在映衬千古名篇的日月光辉。拜谒杜甫草堂,古木参天,满目青翠,古朴典雅的祠宇建筑和苍楠翠竹在诉说着悲天悯人的诗圣的故事;流水萦回,小桥勾连,格外地幽深静谧,使游人更添思古情怀。怎能想象一座破破败败的茅屋,竟成为现实主义诗魂的栖息地?登临严子陵钓台,倚台而望,江流一线,涟漪回潆,两岸重山复岭,环抱屏峙,碧水白云相融,云影岚光,水远山长,使人恍恍惚惚犹如置身画中,而那幽幽思古之情却还丝丝缕缕萌动心底,扯不断,理还乱……
  登高望远,睹物思人。怀念古迹,寄托哀思。在读史中,感慨盛衰;在现实中,托古讽今。“咏史怀古”让我们积淀了厚重的文化,为我们增添了思维的视角。
  【阅读与训练】
  NO.1                          复仇者说
  文兰陵王者
  【阅读提示:寻求对等是复仇者的逻辑,但复仇是锁链,伍子胥的一生,只是这条黑暗锁链中的一环。】
  这也许是你童年记忆中温馨的一部分:你不慎撞在桌角上,痛楚使你放声大哭,母亲心疼地抱起你,随手拍一下桌面,说:“别哭别哭,妈妈已打还它了。”无可否认,你当时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安慰。你幼小的心灵里就觉得,给你无辜疼痛的人或物,都应受到对等的惩罚。
  这就是复仇的基本原理:痛楚需要对称。
  远古的复仇者为了追求这种对称,复仇的方式还要取决于复仇者的身份。如果对方杀死了你的兄弟,你也应杀死凶手的兄弟,让他尝到同样的丧痛。这种道义上的公正性,以后才逐渐被法律所剥夺。
  伍子胥就是坚决追求这种对称的人,楚平王杀了他全家人的性命,他就发出了剿灭楚国的誓言。因为当时的国,就是王侯的家。
  伍子胥天生异禀,生有板肋,即是两肋生结在一起,像两块板一样。相书上说,这种异相之人,必会带来大的灾祸。伍家本是楚国世袭的贵族,所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才会卷入太子废立的政治旋涡里,成了牺牲品。楚平王听左右说,要杀伍奢,一定要诱杀他两个有本领的儿子,不然后患无穷。楚平王就让狱里的伍奢写信召二子回都城,伍奢说:“我的大儿子慈孝,召之即来,二儿子子胥阴沉善思,遇冤能忍,你们就等着他给楚国带来灾祸吧。”
  一切如伍奢所料,伍子胥只身逃出楚国。在逃亡路上,伍子胥剿灭祖国的复仇誓言受到了朋友包申胥的指责,当然也有一些复仇道义的支持者。伍子胥在边境就曾被一个渔父所救,当时渔父将伍子胥渡进芦花丛中,躲过了追兵。正是芦花胜雪的时节,两人在船上默然相对,良久,渔父说:“去罢!”伍子胥解下宝剑来做报答,渔父晒笑,“如果我把你献出去,就官禄双收了,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吗?”伍子胥又问渔父的姓名,渔父又笑,“你本是楚贼,我救了你之后,同为楚贼,两贼相遇,又何必问姓名呢?”伍子胥本性阴沉,上岸后兀自不放心,“请丈人千万不要向他人泄露我的行踪。”那渔父只是挥手遣他快走,待伍子胥走出几十步后再回首,漫天芦花,渔父已覆船自沉了。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除了帮吴王阖闾篡位,策划两次刺杀事件外,还发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孙武。他和孙武联手,最终攻陷了楚国的都城,这是整个春秋史上,千里进军攻占敌都的唯一战例。这时距伍子胥立誓之年已有十八载了,楚平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