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30字。吟安一字滋味长——古诗词曲练字浅说
  张锋
  诗歌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中国古曲诗词曲尤其如此。要在短短数行之内,准确摹写外物,蕴含胸中情感,寄托怀抱言说哲理,使之有无尽意蕴,就不能不斟酌字词,经济笔墨。这如同绘画,尺幅之内,广袤千里或遐想万端,就不得不巧加构思并在细小处下功夫。罗中立的成名之作《父亲》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画示在粗糙的手、深深的额纹、质朴而略带忧虑的目光着力,使之具有美学的张力。中国古代诗人创造了艺术的辉煌,原因之一就是能在一字一词间费尽思量,并以此达无尽意趣。这,就是“炼字”。
  所谓炼字,指对字词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准确、生动、隽永。唐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送无可上人》注诗),为求一字一句安稳,极尽斟酌之能事,而被誉昔吟诗人,其“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所关联的“推敲”的故事业已成为经典。卢延让“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道出炼字的情状和艰苦。《随园诗话》(卷五)载:“常州顾文炜有苦吟一联云:‘不知功到处,但觉诵未安。’又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见,炼字是古人写诗撰联为文的常事。为求一字,往往冥搜苦索,寝室难安。
  而对古人的锦绣珠玑,我们往往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获得感性的愉悦。设若细加审视, 探寻其炼字规律,获得理性的收获,则于我们今日继承文化遗产、作诗为文,将大有裨益。于此,谨让我试作解说。
  古人炼字,当有三个美学期待:
  一 求准确
  (1)以写真实之态
  对事物本质状态的摹写,也是准确。“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注:远之意)。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中“斜”字真实写了燕子轻飞之态,诗人以燕子轻盈反衬内心之苦闷。“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着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中“横”字为江中舟的状态,反映出舟中之人了无逸兴(盼归的落寞凄苦);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来应物《滁州西涧》)中“横”亦为江舟之态,反映出滁州西涧的清幽寂静,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庭院深深深几许?雨横风往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小泪眼何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中“横”表现出雨斜飘之态,从而反映诗人的惜在之情。“草满池塘水满陂(注:池塘),水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年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霆《村晚》)中“横”为牧童在牛背上横骑之态,反映其悠闲自得的心境。
  (2)写联想之态
  眼前之物,往往使人触生联想,将它表现出来,亦不失准确。“楚塞三湘接,别门九酒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中“浮”即为诗人联想,城市本在水边,却似乎浮在水中,此图(视觉差异联想所致),表现了郡邑、汉江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浮”则是长天山峦倒影水中所产生的联想,表现了湖之广阔。“峰峦如聚,波涛如思怒,山洒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聚”也为诗人联想,表现了潼关四周山峰重叠,参差竟秀之态;“千里澄江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簇”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求生动
  (1)通感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注:《列子》载,黄帝昼寝,梦游于华胥之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