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崔杼弑其君》教学设计
gaosan9
一. 课文解读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这段史实是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中国“良史”的典范(先河),是恪尽职守(把历史真实看得超过了生命),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熟读故事,讲述故事,在理解故事中承传求真务实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魂,学做高尚之人。这是教学的重点,恐怕也是编者的意图所在。
自《春秋》收“崔杼弑其君”事略后,《公羊传》、《榖梁传》均有记载并略有评议,但记载最具体,处理最精当的还是《左传》。文章开篇“美之”二字是发轫,崔杼娶之,庄公通焉,崔杼弑君,许多党羽遭殃,史官三兄弟遇害,都是棠姜之“美”惹的祸(当然只是诱因而已)。庄公如何私通,崔杼怎样受辱而起“欲弑”之心,用语极简,但清晰透彻。弑的过程,仅着力写庄公的“三请”,既穷昏君的无奈可悲,又尽崔杼的执意狠毒。可见“其言简而要”。面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崔杼“舍之”,用之,用大量笔墨写这段,既刻画了晏子形象,又侧显出崔杼的心机,同时也反衬出庄公无道。作者在此提供详实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权衡、评品是非的空间,可谓“事详而博”。这就是《左传》沿用的春秋笔法,即记载事实中寓褒贬。这是文本特色,适宜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究,去吸取。
因为简约,《左传》的文字省略较多,句与句间跨度较大,字词多用多义灵活多变。加上本文史实一直用于历史研究,文本用于中学教材尚属首次,可资参考的资料甚少。虽然教材注解较详细,但只是通义而不明规,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本文学习的文字障碍不可忽略,教师须予点拨化解。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设计,可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侧重内在赏析)
实施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