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90字。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一般,尽管他们基本具备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阅读,大多还有畏难情绪,不感兴趣。通过一学期的高中学习,他们也体现出了思维活跃、合作意识较强的特点。他们不喜欢老师静态地讲授知识,更喜欢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学习之中。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他们的实词积累较少,虚词用法模糊,文言句式还没有掌握,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所以,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单元及文本定位】
《季氏将伐颛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模块第四单元的课文。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教师教学用书》,本单元定位如下: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本单元的七篇文章,可分为“智慧源头”、“经世济民”和“求学之道”两个学习板块。其中,《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中较有代表性的选文,两千多年来都是学子熟读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把它归入“智慧源头”板块。《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晏子治东阿》都是针对为政而提出论点的议论文,我们把它归入“经世济民”板块。《劝学》和《师说》都是针对如何学习而提出论点的议论文,我们把它归入“求学之道”板块。当然,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三者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重合处。这样来分的目的,是把第四单元拆开来教,把“经世济民”板块放到第一单元,“智慧源头”放到第二单元,“求学之道”放到第三单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板块里学习文言文,从而避免了一次性教七篇文言文给学生带来的疲劳,同时也能够在教的过程中说清说透,并争取在古与今的联系上可以下些工夫。
从文章层面上来看,本单元的《孔孟两章》、《晏子治东阿》是论辩语体的议论文,具有随机性、精确性、艺术性的特点;《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劝学》和《师说》是政论语体的议论文,具有谨严、雄健、庄重等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时,应针对这些特点,特别注意对语气揣摩,突出“读”这一中心环节。
从文字层面上来看,《孔孟两章》、《劝学》是先秦散文,《过秦论》和《晏子治东阿》是汉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和《师说》是唐代散文。教学时,应注意各时代的汉语中出现的新特点来进行古汉语的教学。从古汉语的学习规律来看,越是久远的文章,越难读明白,而本单元的七篇文章,基本上与现在都有过千年以上的距离,虽然文字仍是现在的文字,但使用习惯和方法上,与白话文的差距可谓远矣。因此,我们要在预习和巩固方面多想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