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670字。
  《〈论语〉选读》注译评(汇总)
       萧山六中高二语文备课组编辑     2007.11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注译评
  【原文】
  2•1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3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13•9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