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这思考的窑洞》教案
普宁华侨中学秦淑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生平事迹,尤其1938——1947年的事迹来深刻理解“思考窑洞”的深刻含义,怎样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2、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旨,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的技法。
2、划出表示观点的句子,认真体会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和“红色经典;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新课导入: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2、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曰报》记者、《光明曰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词》、《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著名散文家梁衡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他的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及《觅渡》、《走近政治》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揭题: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范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适合于中学生模仿学习。人们把这种散文称为“专业散文”。
3、说说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陕北,随处可见依山而建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构成了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窑洞是在深厚的黄土断崖壁上挖掘而成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冬暧夏凉,建造方便,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窑洞主要分为三种:石窑、砖窑和土窑,大小不等,一般宽3—4米,深7—8米。
在陕北,一户农家根据人口的多少,可挖三至五个窑洞,一般分有卧房、厨房、书房。窑洞前有宽敞的院落,用来晾晒农作物和节日活动时用。院落中放有碾子、石磨、纺车等生活用具。碾子和石磨是把粮食加工成面粉的农用工具,碾子用来轨米,磨用于磨面。同时,它们也是崇拜的信物,碾子被称为“青龙”,石磨被称为“白虎”。在陕北,无论婚丧嫁娶时都要在上面蒙上一块红布,以表示驱邪。纺车是人类最早“穿衣”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读文,了解大意,把握“情物”,分析“情言”。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3、各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