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6张。《青玉案》公开课课件,另教案约5490字;音频,本站已有http://www.ht88.com/downinfo/84301.html非常实用。
《青玉案·元夕》教案
江苏省仪征中学 江仪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新课导入
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演示文稿1)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文本研读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2.问题设计
★初读
⑴(欣赏配乐朗诵)读全词,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最后教师点拨)。(演示文稿2)
⑵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谴兴抒怀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品读
⑶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⑷“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演示文稿3),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③学生回答,赏析词文:
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