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个性杯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郭初阳上课实录
约23710字。
愚公移山 教学简案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一.教学设想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文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字,有着完全相同的读音:一是“愚”(从心,从禺。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本义为蠢,愚昧),一是“迂”(从辵chuò曲折,绕远)。“愚”字从心而愚公并不用心,只盼“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即“直”,恰与“迂”相反。无论是进出之路,还是思维之路,愚公都只愿直来直去;对此文本的解读似乎也只有一条通道——然而并不是没有别的可能:解决问题,可以有别的办法;探测愚公的内心,也不妨多“迂”几回。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
再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掘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钩玄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愚公、智叟)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二]三处差异
1.人数 外援 结局
2.后息为胜——智叟的回应
[三]两种假设 →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 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
2. 假如结尾是“子孙世代挖山,至今未休”……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中国人会对 愚公事迹 津津乐道?
2004-10-21
《愚公移山》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填塞)于东海。”
材料二 体力还是脑力 曾雄生
农民投入农业中的力,在时间上有长短,工夫上有大小。时间长,工夫大称为“勤”。“勤而不惰,是为良农”。中国人以勤劳著称于世。曾在中国乡村生活过多年的美国人明恩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授课班级:杭州市第十三中初三某班
授课时间:2004年10月26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出示PPT)
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0:52-3:44)
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
生:塞(sè)。
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
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
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
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