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3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