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13450字。针对古代诗歌鉴赏第二单元的鉴赏主题而设定的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
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四.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五. 教学设计: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