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00字。18题。
2008年漳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语 文
第 1卷 (选择题 共 15分)
一、(6分,每小成3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1-2题。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竞争理论,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一致的,而且只有追求个人利益才会促进社会的利益。因此,欲促进社会利益必须以最大程度满足个人利益为前提。这种观念在法律思想上体现为个人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法律无不以保障个人利益为目标,以维护个人意志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绝对化为任务。正是基于法律的个人利益本位观使得个人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式趋利避害的原则,对其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这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必考虑社会的利益,也不必考虑其自身的非经济利益,从而造成为实现其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甚至损害社会利益的种种弊端。可见,传统法律以逻辑起点上的公平导致了结果的非公平,这在环境侵权中体现为:排污者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活动,却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后果,这种不利后果却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单个污染受害者由于缺乏起诉资格而被剥夺了通过司法途径寻求公平救济的权利。鉴于现实的需要,环境法应顺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理论及价值观念作相应的调整,即应由个人利益本位观转向社会利益本位观,由追求起点的表面平等转向追求结果的实质公平。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尤其是几次大的公害事件,污染受害者的人身、财产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侵害,受害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救济,但由于制度的落后性,受害者的权益未能得到救济。这种现实状况迫使受害者联合起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公害运动,并逐渐联合成环境保护组织,保护环境反对公害也由自发运动转变到自觉运动。至此,环境侵权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开始得到加强,对新型公平关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1、下列各项中对 "个人利益本位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个人意志自由和人个权利的绝对化。
B. 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把满足个人利益作为促进社会利益的前提。
C 不受任何限制地对一切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D. 把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由于传统法律缺乏公平而导致了不公平的结果,个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后果要由全社会来承担。
B. 环境法必须调整其理论和价值观念,以社会利益本位观和追求结果的实质公平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C. 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及制度的落后性,使得污染受害者人身、财产所受的侵害未能得到救济。
D.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人们反对公害由自发运动转变到自觉运动,并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公平关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梁肃荐其有公辅才,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中书舍人。数陈谠言,宪宗嘉纳。惠昭太子薨,是时,遂王嫡,而澧王长。帝将建东宫,诏群为澧王作让①。群奏:“大凡己当得则让,不当得之,乌用让?今遂王嫡,宜为太子。”帝从其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既诛,师古等妻子没入掖廷,帝疑,以问群,群请释之,并还其奴婢赀产。盐铁院官权长孺坐罪抵死,其母耄,丐子以养。帝欲赦之,以问宰相,群对:“陛下幸怜其老,宜即遣使谕旨,若须出敕,无及矣。”于是免死。群凡启奏,平恕如此。帝尝语宰相:“听受之际,不亦难乎!”群对:“无情,曲直辨之至易;有情,则欺为难审也。若陛下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而不敢以欺。”帝韪其言。
处州刺史苗积进羡钱②七百万,群以受之失信天下,请还赐其州,以纾下户之赋。是时,皇甫镈言利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既入对,及天宝事,曰: “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明。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左右为感动。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帝卒自相镈。会群臣上帝号,镈欲兼用“孝德”为号,群独以为有“睿圣”,则“孝德”并见。帝闻不乐。会度支禀赐边士不时,物多弊恶,李光颜忧甚,至欲引佩刀自决,中外皆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