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230字。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诗歌、文言文段等内容。
高二晨读资料
杨治宇
第一周
晨读一
【资料卡片】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这批诗歌到梁初尚存五十九首(见钟嵘《诗品》上),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一般认为,这批作品多出于失意的中下层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纷扰,他们在仕途上看不到出路,坎坷奔命,苦闷彷徨,情绪低落,时有激愤之辞。但在过去一个时期,有人认为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等,是表现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思想。最近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而认为这是汉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对个体生命珍爱的表现,无可非议。
[文化常识]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佳节。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腊祭”期间,人们不干活,聚饮联欢,歌舞戏耍。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上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等。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互相祝贺平安,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初一定为吉祥的日子。
还有一种传说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能力扩展】
[成语积累]
1.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错例:关于金字塔和师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正例:要是当时努力一点,那我现在也不至于天天抱着被子想入非非甚至孤枕难眠呀。
2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已非,现在多用以形容对故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