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40字。
高中语文晨读材料
宁乡四中高三语文组 ht88111
易错成语积累: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用于惊人消息,误。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含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古典诗词品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品评】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 “ 日暮苍山远 ” 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 “ 远 ” 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 ” 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 “ 贫 ” 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 “ 苍山远 ” 前先写 “ 日暮 ” ,这句则在 “ 白屋贫 ” 前先写 “ 天寒 ” ,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 “ 天寒 ” 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 “ 柴门 ” 上承 “ 白屋 ” , “ 风雪 ” 遥承 “ 天寒 ” ,而 “ 夜 ” 则与 “ 日暮 ” 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 “ 闻犬吠 ” 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