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10字。
《海燕》教学设计
大田广平初级中学 陈初耀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来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这篇文章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散文单元。侧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这篇散文诗,学生不仅能从这篇产生过极大社会影响的“革命诗歌”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作者的革命激情,还能从它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既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又能感受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比、衬托的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涵的感情。初步形成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并思考在今天学习《海燕》有什么时代精神体现。
教学重点:
1、富有激情的朗读课文,从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感受浓烈的革命激情。
2、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所具有的形象及作用。
教学难点:
1、 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 体会语言精练、形象、优美、节奏感强和抒情性强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时代背景,通过象征手法,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教学手段设计:(利用多媒体)
本文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还可利用媒体设备提供暴风雨渐次逼近的三个场面的刻画。
教学时数:二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
一、 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幻灯:(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时的图片为背景)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在忙着躲避这暴风雨的时候,但却有一个声音在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谁的声音呢?就是海燕!
二、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