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50字。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