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00字。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作者:蒲千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2、反复阅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感知诗歌语言,品味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
  感知、分析诗的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学会评价诗歌及扩展自己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再别康桥》。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见课文注释1)在语言形式上追求艺术美,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被人牢记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是寂寞的,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但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而且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他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为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地闪现而更显其光耀。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深情吟唱——《再别康桥》。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三、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度重阳,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七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有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