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8道题,约7410个字。
天津市南开区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第I卷(基础题共一大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填在“答题卡”上;然后再将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序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12小题,4、8、12小题每题3分,其他每小题每题2分,共27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到答题卡上。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1——4题。
①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②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③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④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⑤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1.下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拮据jū B.衣冠整齐ɡuàn
C.栈桥zhàn D.无赖lài
九年级语文第1页(共12页)
2.与文中“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中的“打发”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星期天,小华写完了作业,又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好在电视机前打发时光。
B.听说南方的冰雪灾害消息,老王赶紧打发儿媳给在那里工作的儿子打电话,了解情况。
C.父亲自从闪了腰以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也不愿与别人聊天,只好靠养鱼打发日子。
D.全家人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失去了信心,决定打发他到外地去谋生。
3.对“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作用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父亲的这句话代表了全家人盼望于勒的热切心情。
B.表现了父亲对多年未见的弟弟的思念与期盼。
C.引出对“于勒”这个人物的介绍,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用假设的情境来满足全家人盼望亲人的精神需求。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通过几件小事的叙述,让读者很真切地了解了菲利普一家艰难拮据的生活状况。
B.从叙述的角度看选文④是一段插叙,介绍了以前的于勒是全家人“恐怖”。
C.选文③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选文⑤交代了于勒为了改变全家的贫穷面貌决定去美洲经商。
阅读《苏州园林》,完成5——8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障,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重峦叠障B.宽敞C.桥梁D.玲珑
九年级语文第2页(共12页)
6、对选文的结构特点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先分说,后总说,再分说。
B.先分说,后总说。
C.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D.先总说,后分说。
7、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艺术和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作者只是为了语言的不重复罢了。
B.假山的堆叠既有技术高超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匠师们的艺术创造。
C.称赞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是“艺术”,是为了强调其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D.假山的堆叠能给人忘却城市的感觉,归功于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8、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的设计目的是
A.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B.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C.水面上如果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D.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