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20字。
  《后赤壁赋》教案
  顺德一中高中部姜勇军
  一、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预习任务) 
  2、学习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4、,分析作者情感线索,把握苏轼的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能超脱。
  二、难点重点:
  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赏析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情感。
  3.化鹤部分分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黄州:走向成熟
  林语堂先生写作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苏东坡,鲜活于林语堂笔下,千年以降,尤让人崇慕不已。看了林语堂的这段话,实在想不起还有更能概括苏轼传奇人生和其崇高人格的话语。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反复诵读,把握整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