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10字。
14、后赤壁赋(教案)
广东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教学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