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20字。
浅谈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点滴尝试
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一中 向芳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学者施仲谋先生在《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中说:“语文课程包括了几乎一切学科,举凡语言、文字、文学、哲学、伦理、地理、历史、科学都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人文也好,科学也罢,都囊括于语文教育中。”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对每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我曾看过几篇述评,指出部分考生不能正确使用常用汉字,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竟为难评卷人不得其意,只好降分罢了。留心观察街头巷尾小广告上错别字连篇,让人啼笑皆非。不妨细看,有的报刊、书籍同样有错别字的“点缀”,也有的对联出现不规范的字。诸如此类现象,是人们不愿意做的,也不想看到的,却做了,也看到了。也常听到有些高中教师对初中教育不满的闲言碎语,当然也常听到初中教师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有类似的数落。也不乏有小学教师对学前教育的不理解,甚至师生之间有时也因此类现象而相互抱怨,教师抱怨学生不认真或者不长记性,学生抱怨老师太严格,有时甚至横眉冷对,尴尬茫然。试想:责难、数落、不理解、相互抱怨都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只有共同探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才是有效的途径。
我结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三十多年的实践,就此略谈几点实实在在的体会和尝试。
一、循循善诱,变教为学,培养语文情趣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有规律的,学习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循循善诱是培养学生乐意参与活动的“催奋剂”。少年儿童对学校快乐天地是有浓厚兴趣的,愿意会认字、写好字的向上心理是萌动勃发的,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童心”和耐力,要读懂儿童对学校的美好向往和对老师敬慕的心理,虽说他们没有什么审美、品味的能力,可有向老师求知、渴求得到“小红花”的美好愿望,吃透孩子们的心理来诱导他们知晓得到“小红花”的条件,顺势引导他们对“好”字产生认知感,从而形成热爱学习的行动。
稍留心一点,就不难发现,很多少年儿童不需要家长的督促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习字,有时还会主动请求家长教他写字,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