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70字。
1、一次扣人心弦的“悬崖阅读”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王君
上《沁园春•雪》时,我有点儿心虚,因为有一个问题直到要上讲台了我也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教参上倒是讲得振振有辞,但我觉得只是凌空蹈虚老调重谈。而我自己已经有的一点儿领悟又很怪诞另类不符合常规。这种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状态,我戏称它为阅读的“悬崖状态”──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脚下又没有扎实的土地作为根基。一切还需要靠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发展来佐证──无论是突破思维原点还是遭遇尴尬,我认为只有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才有资格对此问题做出最后评判。
果然不出所料,对于我的在质疑方面已经“训练有素”的孩子,这样算不上深层次的问题休想逃过他们的眼睛。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新鲜,我们面临的矛盾是: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
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罢了。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很唯物主义的,体现了毛泽东他老人家一贯强调的思维作风: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但学生和我一样觉得别扭,他们在课堂问的和我在备课时候想的一模一样:对成吉思汗,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盘否定了嘛!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这还是“惋惜”吗?
教参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样写到: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这段话,读得我如坠五里雾中。难道就是因为一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就可以印证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褒”吗?纵观全词,文气逶迤之处,对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贬”,何曾“褒”,为何硬生生让我们的毛主席在这首词中如此“理性和客观”呢?
教参不能说服我。孩子们当然是没有看过教参的,但是他们对“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释不服气,他们认为毛泽东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认可这种感受,因为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们的感受,毛泽东岂不就变成了一个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吗?这样的解读又合理吗?这真的是一次“悬崖上的体验”啊!我虽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许期盼,因为起码在文本自身上,暂时还不能够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决定小心奕奕地抛出我的杀手锏。这是一步险棋,这是我的思维在悬崖状态中的一种“悬崖选择”。如果这种选择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那么这步棋没有任何意义。
我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有些费解。毛主席怎么会不给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样的待遇,而对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呢?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创作现场,体会一下老人家在创作这首词时候的心情变化,然后从这个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学们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创作现场?难道还真有时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语。我指挥大家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我说:“孩子们,静下心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的静默。但很快被热烈打破了。
谷雨说:“我看出来了,王老师,这幅手书写得龙飞凤舞,好不潇洒,果真是英雄的手笔。”
胡英剑说:“我感受到了豪气和霸气。手书中的字都不太好认甚至无法认,但是汪洋恣肆,气贯长虹(用了两个才学的雅词,大家都为他鼓掌了),很有英雄气。”
李想说:“这根本不是在写字,这是情感在喷涌在爆发。”
2贯穿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沁园春•雪》教学个案随想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海星中学付雅绒
一、问题的提出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词,但作为现代的学生,未必理解毛泽东写这词的的情感,为使其能获得更好的感知,顺应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觉得选用贯彻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学习这首词。
二、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新大纲及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新课程计划,还是新教学大纲、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当前接受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境界,增强发展性学力。这些都促使语文教育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主体性地位”这一理念性原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庞学光在《论教育之超越》中曾说: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沁园春•雪》教学案例分析
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学院江平
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一大亮点。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个较有难度的挑战。因为现行课程与教材,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现在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好些教师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变革。陈煦老师《沁园春•雪》的教学思路,刚开始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思路是不相适应的。后来通过反思,改“教案”为“学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精神,想方设法引导学习的主角自主地学习,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1、确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已处于或将要处于新课改实验的教师,就要在头脑中确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由自主、习以为常地考虑并设计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然的话,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职责认识模糊”,“仍扮演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