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学
葛洪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邻舍有烛而不逮( ) (2)而不求偿( )
(3)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4)资给以书( )
(5)解颐欢笑( ) (6)邑人大姓文不识( )
2. “遂成大学”中的“大学”与今义有何区别?
古义(文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记叙了匡衡哪几方面的勤学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主人感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匡衡的才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文章中能看出匡衡少年时处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章中的邑人是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读过此文,有什么体会?结合匡衡和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及,到达。(2)报偿,工钱。(3)希望。(4)提供。(5)开颜。
(6)同乡人。
2. 古(文中)义是指大学问家;今义指教育的一个层次。
3. 两方面:(1)凿壁引光。(2)佣作求学。
4. 感叹匡衡家贫而志远。
5. 侧面描写,通过时人评价来表现匡衡说《诗》的精妙。
6. 家境十分贫寒。
7. 邑人虽“文不识”,但能理解匡衡求书读的心情,并给予方便。
8. 提示:如“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勤学故事。
(五)1. (1)首联;(2)颔联;(3)颈联;(4)尾联。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不仅景写得好,而且还富有哲理,能给人许多联想和启迪,已成为传世警句。
3. 紧扣“村”,写了村里的人,村里的景,村里的事,村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