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9090字。本试题紧扣2008年福建高考考纲、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答案详细。
2007-2008泉州梧桐中学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一、(6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现在的人喜欢讲中心,不大讲边。其实边上大有文章可做,没有边,何来中心?中心是从中心量出来的。
有空间的边,例如边疆。这些地方是中外文化接触的前哨,也是出现并传播新文化的枢纽,有特殊气息。从这一角度着眼的作品并不多,猎奇、叫苦、挑战还不足以说明矛盾冲突。
有时间的边,那是新旧交替的边缘。个人和群体都有,抓得住这一点的好作品不多。平面铺叙,直线抒说,定点抒发,还不够。写下多少万字好比写论文堆积材料,怎么那么费劲呢?画龙而忘点睛不行,花多少笔墨只描一只眼也不行。写少要不能多,写多要不能少。总之,“时变”的边上锋芒写得不够,所以缺警策之笔,少活蹦乱跳之人。不仅文学,电视电影中也是影子太多,好像一张张剪纸。要抓住边,特点往往是在边上现出来的。范进中举而疯,这就是边;严贡生临死不忘省灯油,这也是边。边上有缝隙,那是通风的口,窥见内层的窗。个人的小边之外还有时代的大边。
就创作来说,怎么抓中心?抓边。中心是由边上显出来的。怎么抓边?抓全面、整体。《阿Q正传》只写了几个点,都在边上。阿Q和赵老爷、和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的冲突都在交界处。不见交界就是没见到全体。搜集资料,“体验”生活,选择主题,布置情节,安排人物,琢磨词句等不过是颜料和画布,还不是画。中国画讲究线条,那就是边。
以上的话只说了边的一半,是老生常谈。另一半也许更重要,也更难讲。那是现象和意义之间的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边,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边。看起来这是评论者的事,实际也是创作者的事。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评论。要删,要改,要重写,就是自己当读者和评论者。评论也是创作,也许是更高一层的创作。作品是对时代、地域、人物、事件的评论。评论是经历这些评论以后的再创作。署名“巴人”的周树人的《阿Q正传》在北京还未发表完,署名“郎损”的沈雁冰在上海就说那是中国的“奥勃洛摩夫”了。他在阅读时心中也在创作,所以知得深,评得切,只用一句话就说出了全局。从这一点上来说,读诗者也未必就是诗人。
生活中的真人不是艺术中的活人,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有个交界处,也就是边,抓住了艺术和真实之间的边,大概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选摘自辛竹先生的《说“边”》)
1.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没有边就没有中心,有了边就有了中心,因此艺术创作要在边上下功夫。
B.文中引茅盾对《阿Q正传》的评论,意在证明评论时要进行再创作。
C.作者认为要创作出好作品关键在善于抓“边”,而不在写作文字的多少。
D.本文的“中心”与“边”是对诸多创作问题归纳、提炼的抽象概念,本文议论的并非单一问题,而是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艺术观点等问题。
2.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文中所说的“时代的大边”。
B.“葛朗台临死抓镀金十字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文中所说的“时间的边”。
C.演员自己同时又是观众,既在角色之内,又在角色之外。
D.艺术中的活人并不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而是虚构的艺术形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徙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