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40字。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实验中学张亦尧
  【教学目标】
  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九•一八”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课前准备】
  (教师)自作课件、小提琴曲《思乡曲》、图片组合片《9•18事变》、《我爱这土地》mp3。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预设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句话吧: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这是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即将失去“阿尔萨斯”这块土地时最后用行动说的一句话,让人感到无限的心痛。是啊,当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土地时,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位爱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个短片──《9•18事变》(配上《松花江上》歌曲)。
  看完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并为自己发一个誓言。
  接着教师导言:看了这短片后我们明白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七千年的历史名城,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并分析课题。
  二、整体感悟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着________的土地发出了________的誓言。
  指导学生朗读: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三、品读课文
  1、静心默读(配小提琴曲《思乡曲》):划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备案:
  ⑴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明确: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更能体现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