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40字。
第四课 论毅力
(梁启超)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2.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
3.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充分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点:
1.把握梁启超提出《论毅力》的创作初衷。
2.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孔子和孟子之言。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 学习要求:
(一)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二)文学知识:了解梁启超。
(三)课文阅读分析:
1.识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并说明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说明其含义。
六. 课时安排:2课时
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有一个成语是“一暴十寒”。我先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很昏庸,做事没有原则。孟子就不客气地批评他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天下即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太阳下晒一天,再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能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短的,王即使有一点行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假如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它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努力,另一个却老是担心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习,成绩却相差很远。这和他们的智力没有关系,而是两个人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后来人常用“一暴十寒”来说明做事学习不专心,没有恒心毅力。那么说道“毅力”,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是如何看待它的。
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即1889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他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898年梁启超奉诏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1898年6月参加戊戌变法,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清亡后曾出任北洋政府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直到1916年才结束了政治生涯。结束政治生涯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平生著述约在1400余万字之多,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后即葬于今北京植物园。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完满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疾呼变法图强、宣传西方文明,还是提倡君主立宪.,他的兴奋点始终与时代的兴奋点保持一致,其内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张的“多变”,完整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梁启超的许多真知灼见,比如立法修宪、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性,现在很受学界重视。
梁启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缺乏作为政治家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胡适语)的性情中人。他反对康有为参与复辟帝制,但他却真诚地为导师祝寿;康有为去世时,他还主持吊唁仪式。他应胡适之邀来北大讲课,却在课上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徐志摩结婚的时候,他身为主婚人却在婚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