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00字。
2008届高考成语专题复习学案
——抓语境 明意义
第一课时
一、思考题:
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友,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一丘之貉,情真义兼。来日方长,此情不忘……
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不当之处请改正。
二、明确高考要求: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成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
三、成语辨析题的“机关”设计
(一)故意曲解,诱你望文生义,肤浅理解成语、熟语。
成语的意义具有固定性和整体性,望文生义是理解成语、熟语的第一大忌讳,因而成为命题者首选的“机关”设计方式,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例1、高考试题回顾:
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题)
2、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题)
例2、辨析下面句子上加点成语的错误:
1、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削瘦凸起的肩胛骨;他的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2、赵薇虽初出茅庐,但天资很高,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3、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4、今天天气真好,在操场上的人们真是如坐春风。
(二)不明对象,诱你张冠李戴,在适用对象上设错。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比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比翼双飞、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是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艺术之中。
例5、高考试题回顾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1992年题)
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题)
例6、辨析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的用法:
1.目前流行的“神童”作家们正值豆蔻年华,但如果倚小卖小,甚至幻想自己站在人生的顶峰,便成了令人悲哀的事。
2.两兄弟自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镜重圆,两人激动不已。
3.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三)诱你褒贬不分,在混淆情感上设错。
成语、熟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例8、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题)
2、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四)诱你见同忘异,在共同语素上设错。
有些成语有一个或多个共同语素,它们的意思可能有相同的部分,但是,仔细辨析,又同中有异。如“本末倒置”与“舍本逐末”,前者是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后者是舍去事物根本而去追求细枝末节;“不足为凭”与“不足为训”,前者指不能作为凭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