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70字。
《李杜诗五首》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2、背诵五首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特有的诗歌风格。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对李白、杜甫不同诗歌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
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
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
二、内容精要
(一)课文探究
杨柳与离别诗词
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