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90字。
  《离骚》备课资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官名),诗人,由于奸臣的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改革内政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对外主张,反而流放了他。在十五六年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的屈原听到这一痛心的消息悲愤至极,遂怀抱石头投江,以身殉国。噩耗传来,人们立刻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吃,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划龙舟是古代人送瘟神、驱恶鬼一类的宗教迷信活动。只是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于是楚国人关于划龙舟、抛粽子以救屈原的传说,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都纪念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都纪念他。
  让我们今天读一读古往今来人们非常推崇的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从中深切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形象。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风俗吧?试描述自己所知道的这一风俗习惯的情形。
  ②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都在纪念屈原?
  ③你读过人们对《离骚》的评价吗,你是不是也想读读它,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l  交流作家、作品信息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