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2460字。
  2007-2008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卷
  (按山东高考体例,附答案详解)
  Xingzhe007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樯橹qiáng lǔ      舞榭xiè      巷陌mò      酹江月lèi
  B.草芥jiè           邯郸hándān    缦回màn    架梁之椽yuán
  C.剽掠piāo          鼎铛dāng    迤逦yǐlǐ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D.锱铢zīzhū         硕大shuò      骷髅kūlóu    棕榈lú
  解析:B中“椽”应读chuán,C中“铛”应读chēng,D中“榈”应读lǘ。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侥幸  肇事  恶贯满营  虚席以待
  B. 葫芦  鞑伐  牝鸡司晨  兔起狐落
  C.溘逝  造徭  从善如登  通权达变
  D.杂糅  纨绔  劳燕分飞  见微知著
  解析:“营”应为“盈”,“鞑”应为“挞”,“狐”应为“鹘”,“徭”应为“谣”。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部书差不多是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2)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英语老师一次次地示范朗读,一个个()发音。
  (3)()你来不来,这次会议()会如期举行。
  A.历程矫正不管都B.里程校正不管都
  C.历程校正无论还是D.里程矫正无论还是
  解析:这题属于近义词填空选择题。历程、里程都有过程的意思,但历程是指经历的过程,如光辉的历程;里程是指发展的过程,如革命的里程。从第一题内容看,从禽兽变到人,应是讲禽兽在变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故答案应在AC两项中选。矫正、校对都有改正的意思,但矫正侧重于改正、纠正,如矫正发音,矫正错误,矫正偏差。校对是偏于校对订正,如校对错字,重新校对炮位。从B项内容来看应该选矫正。故B项不符合要求。另“不管……都”常用于口语中;“无论……还是”,常用于书面语中。从C项语境来看应用“不管……都”。故应选A项。
  答案:A
  4.下列个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接到科研任务后,他忘乎所以,与同志们夜以续日,刻苦攻关。
  B.这块天然宝石,晶莹剔透,八面玲珑,光彩夺目,可称世间极品。
  C.刚刚打完这场比赛,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赛场,有人就在乘车是小憩一会儿,以休养生息。
  D.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的结合了起来,用富有新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解析:这条题目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中“忘乎所以”的意思是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也说作忘其所以。为贬义。从A项语境来看错误在于褒贬色彩不当。故A项不符合要求。B项中“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B项中词语形容的对象是“宝石”,可见词语修饰对象用错。故B项不符合要求。C项中“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结合C项内容,望文生义。故C项不符合要求。D项中“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使用正确。故答案应选D。
  答案:D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的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沙岩打制而成的。
  B.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效果,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C.遣词造句,行文的节奏,叙述的角度,字句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等,作家都应以自己的习惯去认真对待。
  D.为了取信社会,商场召开了职工大会,对于如何防止不让伪劣产品进店这个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
  解析:这题要我们找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中“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句式杂糅。排除A项。B项“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抒发”和“个性”搭配不当。所以B项也不符合求。D项中“如何防止不让伪劣产品进店这个问题”,表意不明。故D项也不合要求。答案选C项。
  答案: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