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40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
  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和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苏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
  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这次参加省级培训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
  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三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而我们这一届偏偏又赶上了新课改,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怎么办呢?只好两者兼顾。关键是新考纲没有出来,又该参考什么呢?在今年的省级培训上,胡勤老师说,新考纲的依据之一是《学科指导意见》。所以,在此,我建议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学科指导意见》,这样至少不会走弯路。我到网上找了图像版的,还算清晰,可惜只是讨论稿,我验证了一下与正式版略有不同。而我们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那60分试卷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