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020字。
  高一语文阅读材料汇编
  新沂一中杨金会
  (2008江苏卷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附赏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8、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9、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0、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第一篇章击缶而歌
  女:一道耀眼的光环,激活了古老的日晷。独特的多媒体手段,拉开了开幕式的帷幕。日晷将光反射到场地的缶上。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由陶或青铜制成。  
  男: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击缶的演奏。此刻,缶面上的灯光和着有节奏的缶灯依次亮起。整齐而震撼的声音以光波的律动向我们传递光阴的概念。  
  男:和着如鼓般的击打声,场上出现了巨大的光影数字。每一次怦然心动的声响,每一次光影数字的更迭,都预示着北京奥运的分秒临近。  
  女: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倒数,让震撼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