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560字。
  唐宋散文选读全册教案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ín)睥睨(pì nì)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
  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
  (4)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傥(tăng)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
  辱:屈辱,贬谪。
  (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7、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8、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9、小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