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670字。必修一第四单元同步指导,有讲解,有练习,资料翔实、实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陈爱民    cam9509@163.com   空山道人
  单元梳理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强大的承载能力每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怎样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短新闻两篇
 
  目标点击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课文导读
  ☆ 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2、明了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 ,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 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 , 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 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 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获得中国新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