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00字。 寡人之于国也
  (国际教材人教版必修 3 第 9 课、广东教育版必修 4 第 15 课)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一向被人们认为他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人物,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⑵理解孟子王道主张及其内涵。⑶赏析排比、设喻的艺术效果。⑷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987 年初春,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 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的智慧”指什么呢?(施行仁政,重礼仪教化……)其实孔子是儒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一课,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了解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 1 )朗读全文,作标注。
  ( 2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同桌合作,找出难句。
  ( 3 )四人一小组相互切磋,尝试解疑。
  ( 4 )课堂讨论,突破难点。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有了自然灾害,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凶:自然灾害,收成不好的荒年。其:指代那里。于:引出动作的对象)
  ②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对养生者送死者没有什么不满了。
  (是:指代译为“这”。养生丧死:“生死”应为活用,活着的,死了的。供养活着的人发送死了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