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50字。
  文言文教学案例——劝学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