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30字。
  《孙权劝学》导学创意
  济南长清实验中学/董丽丽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基础层级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