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00个字。
 蜡烛
  西蒙诺夫
  一、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育乞(qǐ)西
  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三、词语积累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四、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五、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