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30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小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教学中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的感受。并适时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的观念。理解爱国主义可以统一人们的意志,国家民族的危难是要靠全民族的觉醒才能得到拯救的道理。使学生为这堂课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进而更深刻的认识生活,更深切的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细节。
教学设想:
1、在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语言、行动、神态等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在国土沦陷时悲愤的思想感情。
2、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安排一个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对普法战争和小说家都德了解多少?说说看。
(学生争相表达自己预习所知道的情况)
2、简介作者: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时代背景简介: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