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50个字。
  21.桃花源记
  (山东枣庄未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一名潜,字元亮,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3、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背景: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阡陌豁然俨然怡然垂髫便要还家
  邑人间隔语云郡诣遂迷骥
  三、初识桃源、整体感知
  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鲜明。
  4.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1)线索:渔人的行踪。
  (2)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进入桃源、疏通文意
  1、导读第一段:
  (1)齐读课文后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异之”:异,对……感到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2.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讨论: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提示: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