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20字。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周作人散文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故乡的野菜》作品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令我们深深感动,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二弟周作人的作品,领略另一种风格和意旨。
  二、 讲授新课
  (一)周作人生平简介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魁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理论家、批评家。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家乡生活十多年,南京、日本各生活六年,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教,1917年到北大担任文科教授。“五四”时期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小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提倡也有不可轻视的意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主张闭门读书。30年代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写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1967年死于文革。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分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美文”的首倡者。他的散文创作极其丰富,从“五四”前后到1945年,二十二部散文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有三千多篇,大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他在矛盾中前进,又在矛盾中消沉倒退。他的散文创作就是清晰地记录着这样的内在矛盾和思想演变轨迹。如果把他的创作进行分段剖析,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五四”前后到1928年。这个时期的创作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这一时期的作品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两种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反映了他性格和思想的两个侧面,也就是战斗性和闲适性两个方面。一种是“悠悠见南山”式的小品。这些小品有的描绘风物、苍蝇、虱子,有的描写品茶饮酒,谈虎说鬼的情趣;有的评论古籍、说古董,随意来写,充满闲情逸致,其中倒也寄托了人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理想,有时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丝一缕个人的孤寂和哀怨之情。代表性的作品有《故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苍蝇》,其中的《苍蝇》创作于1924年。作者写到苍蝇有三种,而且有三种玩法,并且引用了中外关于苍蝇的典故,穿插神话、古诗(《诗经》),特别是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体现出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