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教案、练习等,约17620字。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示例1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 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 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 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  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  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  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  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课后小结
  探索月球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4.在有所遵循的基础上展开想像与联想,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师准备 
  1.一份这次学习的时间安排表; 
  2.一份较详细的阅读书目和部分网址; 
  3.联系天文馆或天文台,以便带领学生参观; 
  4.与月球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和录像资料; 
  5.关于月亮的更多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6.每个学生一个文件袋(用于对学生进行档案评价)。 
  三、活动指导 
  活动导入:可从放映人类登月的录像导入教学,使学生感受人类的伟大;没有条件的,可从朗诵写月亮的诗文或讲一则关于月球的故事入手,以激起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在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基础上,让学生复习巩固图书馆资料的查询方法,并指导学生查询与月亮有关的图书资料。 
  有条件的可介绍上网查询并下载资料的方法。分两种情况介绍,一是在知道网址的情况下怎么查(直接键入网址),二是在不知道网址的情况下如何查询(通过有关搜索器进行搜索)。 
  1.月球奥秘知多少:组织同学分好小组,最好每组有班干部,让他们在活动中起带头和监督作用;发给学生每人一个文件袋,告诉他们要把整个活动中的有关材料随时装入文件袋中,作为活动结束后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让学生用一星期左右的时间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可根据不同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课内时间);可以有意识地跟踪某一小组,观察他们搜集材料的情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