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沁园春 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说起毛泽东,我想问一句“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就有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目的: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检查
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指名简介)突出: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三)、朗读,了解大意:
1、 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 齐读(模仿、评价)
3、 说出大意。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指名,明确:上阕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下阕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四)、品评、鉴赏诗句:
上阕——
1、 前三句交代了什么?“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投影原文)
指名明确:时间、地点、(除此,你还能读出什么来?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读诗时要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指名。(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处境危险,却仍然坦荡从容。(联系背景)
2、 赏景: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
A、齐读七句;
B、找出领字: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看”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一般上下阕都有一个,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比如:我们在〈雪〉的上阕中就能找到“望”这个领字。
C、讨论:(投影)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呢?
D、指名明确:投影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自古言秋多寂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凄清、死气沉沉呢?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