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30字。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胡滨(宝安中学)
  听课学生:宝安中学高一(1)班
  听课教师:市、区教研室教研员和全市各中学语文教师
  时间:1997年12月30日
  ◆教材分析:本文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当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的好教材。
  ◆学生分析: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但对高中语文学习有陌生感,对本体教学不熟悉。
  ◆设计理念:坚持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为主的教学理念,“拈精摘要”,大胆取舍。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掌握方法,即主要抓住“绘秋”部分的三幅图景,帮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流程:
  师: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独得之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享受到“淡淡的喜悦”。也就是说,作者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之中。那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对北国之秋的描写中,抒发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1934年,郁达夫由于受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自然就笼上一层深远忧虑和孤独冷落的主观感情色彩。请同学们看“自读提示”,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首先要把握这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任务是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品味这篇课文精妙传神的语言。(板书:理清思路品味语言)先看作者的思路,作者先从哪里写起?请大家开始阅读。
  (学生各自阅读,然后思考,交流。)【点评:一上课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生:先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
  师:对!我们用两个字概括好不好?“思秋”。(板书:思秋)思念北国的秋天,作者认为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三个词。(板书:清静悲凉)
  师:那北国的秋天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写什么?
  生:接下来描绘北国的秋天。
  师:也用两个字概括。
  生:(纷纷地)描秋、绘秋、画秋。
  师:“绘秋”这个词好。(板书:绘秋)接下来作者在描绘北国之秋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大家找到相应段落。同样用两个字概括。
  生:(异口同声地)议秋。(板书:议秋)
  师:最后作者再一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希望北国之秋能常留人间。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七嘴八舌)留秋、爱秋、恋秋
  师:“恋秋”好。(板书:恋秋)请大家思考一下,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生:(异口同声地)“绘秋”部分。
  【点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是学习每篇课文的首要任务,但不必费时太多。】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品味这一部分的精妙语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