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同是一篇《荷塘月色》,新老教材要求不同。老教材的学习重点是“散文的景和情、理解文章的词语”,新教材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很明显,新教材的要求高了 ,特别强调对语言进行揣摩,通过语言走进作者的写作境界。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的表达。因此,本文从背景语境、环境语境和修辞语境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对作者情感的干涉,以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本文的学习目标。
背景语境决定情感
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文中没有说出,这就需要我们借助资料了解它的背景语境,否则直接影响对中心的把握。文末的“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作为一个“清华园”中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7 月”的中国有什么想法?1927年是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一年。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使作者目瞪口呆,他痛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可作为一个充满个性理想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又一时不能轻易接受共产党“以暴易暴”的革命方针,所以他陷入“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中。一方面,他看到革命力量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想固守知识分子的“个性”追求(即文中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从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经过背景语境的揣摩,我们便能透过“不宁静”三个字探测到作者写作的情感:深深的忧愁。然而,“荷塘月色”是一幅优美的画,从文面上我们至多读出“淡淡”的味儿——其实,对善于隐藏情感的人来说,痛苦在爽朗的笑语背后,忧愁在美丽的梦境背后。许多读者的理解都被作者“节制”在“哀而不伤”的荷塘月色之下。
环境语境渲染情感
朱自清是学者,是诗人,也是美学家。他非常擅长编织文章的环境网,让读者入网难“逃”,沉醉其中。《荷塘月色》便编织了一个“梦网”,像心理学家的催眠术,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走到他的身边,随着他一起看荷塘,看月色,听蝉声,听蛙声,想采莲,想江南……一系列优美而朦胧的语词构成了一个圆润的环境语境,圆润的环境语境营造出一个淡淡的梦,淡淡的梦渲染着飘荡于文面的淡淡的情感。
文中圆润的环境语境由三幅图画构成:散步背景图、荷塘月色图、江南采莲图。第一幅图看似无景,其实“渐渐升高”的月亮、“迷迷糊糊”的眠歌、“幽僻”“寂寞”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杂树都渲染了作者的愁闷情感,而且是三幅图中唯一正面渲染作者主导情感的一幅。第二幅图历来为读者所重视,通过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独特的视角描摹出特定时间下、特定环境中作者心头掠过的片刻“淡淡的喜悦”。第三幅图两段引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遥远时代一个“热闹的季节”所有的幸福: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美景佳人、任性所由。这幅图渲染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作者的心境是十分复杂的,三个环境语境营造的三幅图分别渲染三种情感:忧愁、喜悦、向往。其中第一种是实,第二、三种是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