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920字。
  鲁人版《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他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举〈〈麦其的礼物〉〉)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三、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引起较大震动,使美国作家群体分化,一些来自下层而又倾向进步的作家,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经历了思想探索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参加了工人运动,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