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760字。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本试卷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高三语文组  制卷:青峰弦月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考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攫(jué)取    氛(fèn)围    浸渍(zì)    毋庸赘(zhuì)言
  B.散(sàn)布    诟(gòu)骂    翌(yì)日    汗流浃(jiā)背
  C.讥诮(qiào)    咂(zā)摸    口讷(nà)    深刻反省(xǐng)
  D.栅(zhǎ)栏    攒(cuán)射    逮(dài)捕    车载(zài)斗量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错落有致    临危授命    罄竹难书    拾人牙慧
  B.集腋成裘    名副其实    再所不惜    细水长流
  C.心无旁骛    铭心镂骨    屈意逢迎    优哉优哉
  D.飞泻而下    长嘘短叹    推心置腹    一枕黄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高速运动的世界和广阔的宇宙为研究对象,理论非常高深,我们大多数普通读者实在是不知所云。
  B.2008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发表演讲,他围绕着WTO与全球化问题,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会场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C.当救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将谢守菊的丈夫从北川人民医院宿舍楼废墟深处救出时,她不由自主地紧紧拥抱着救命恩人,喃喃自语,热泪长流。         
  D.某些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令人不敢恭维,我读过一名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稿,其概念之混乱,表达之贫乏,思想之教条,内容之混杂,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对野生动物的养殖和利用,中国近年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规范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B.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房人明确提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   
  C.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D.近年来,我市从中小学教师中先后抽调了2000多人次去农村学校支教,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再如,即使同类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又怎样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凭什么说“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
  B.“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休息的。”一名救援者说:“请让我再去救一个人吧!”最后,他竟跪在了医护人员的面前。       
  C.因蔡华教授《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一书而蜚声海内外的纳人(摩梭人),其独特的走婚生活模式特别受外界关注。       
  D.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清朝初年的发冠苟政……等等,所有这些事例,都反映了服装与政治的关联。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审美特征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中国文论往往近取诸身,以人喻诗文。情、貌、言既被作为评人的三个方面,又被作为对文学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学审美尺度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所谓情,是指作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意蕴;所谓貌,是指作品中外在的感性风采;而所谓言,则指作为作品肌肤和载体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形和声两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
  中国文学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历代的文学作品都
  是文学前辈们受自然、社会感动过的情感的记录,是他们人生情感历程的表现。《诗经》中的怀春之思、黍离之悲等,莫不是情感的表现。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不仅表现在诗、词、曲中,而且贯穿在散文、戏曲和小说中。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甚至认为:“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把抒情性看成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尺度始终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诗•大序》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咏情性”等对《诗经》作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貌”,主要指作品中由描写和结构等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