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2390字。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本试卷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高三语文组  制卷:青峰弦月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考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喝(hè)彩    绿茵(yīng)场    奥运圣(shèng)火    蝉(chán)联冠军
  B.粮仓(cāng)    红衫(shān)军    两会模(mú) 式   搁(gē)置争议
  C.坍塌(tā)    国殇(shāng)日    山崩地坼(chè)    满目疮(chuāng)痍
  D.罹(lí)难    堰塞(sāi)湖    潸(shān)然泪下    残垣(yán)断壁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滥芋充数    口蜜腹剑    杀一儆百    不假思索
  B.对簿公堂    要言不繁    钟灵毓秀    始作俑者
  C.营私舞弊    声名鹊起    故伎重演    宁缺毋滥
  D.麟次栉比    出其不意    当头棒喝    久经沙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当,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后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经让很多经销商引以为荣的IT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往日的高回报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  
  B.中国大唐镇与美国佩恩堡都自诩为“世界袜都”,近年来两座小镇的一荣一衰表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已远不止于廉价的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它对产业集群化的利用是美国完全不能可望不可即的。(望其项背)   
  C.经济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精英,因而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D.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
  4.下面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温州铁路桥模坍塌后,市委领导要求立即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防止类似事故的不再发生。         
  B.发生在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的高考替考案件,经省监察、教育、公安、招考等部门组成的替考事件调查组的多方调查取证,现已告破。   
  C.昨天火炬传递道路两旁,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靓丽的奥运五环旗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红色爱国心”与奥运福娃标志贴在热情的重庆市民额头上、脸上、衣服上。
  D.自“3•14”拉萨暴力犯罪事件以来,旅居海外的数千万华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挺身而出,在与西方舆论斗争的第一线,形成反对“藏独”、揭露部分西方媒体蓄意歪曲事实真相的恶劣行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台湾游开放后,暑期旅游又多了一种选择。今年是到台湾?到泰国?还是到新加坡?都想去,所以难以决断。
  B.当“大仁”与“小仁”一致时,如祈愿和平,日本人比谁都声高浪大;一旦“大仁”不合乎“小仁”时,如反思“二战”罪责,这个民族便临阵脱逃……   
  C.哦!陕北,我的命运多舛、荒芜贫穷、勇敢善良和不屈不挠的故乡呀,我的自由自在、美丽丰饶、激情澎湃和温柔多情的家园。
  D.树有根,水有源,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本源。印度是世界佛教的发源地;中国的“释源”在洛阳白马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举国之力”与中国的抗灾传统
  华执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在与特大的自然灾害——大洪水的抗争中诞生的,世界
  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大禹:“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国,水行载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以行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建国的恢宏的基石,大禹治水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以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高奏凯歌而建国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没有其他三个古国那样天然优良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与尼罗河河谷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平原完全不同,数千年以来,它以“害河”著称于世,有历史记载以来,平均每三年就有两年成灾,然而灾害非但没有摧毁我们祖先坚强的意志,中华民族却在与黄河之“害”的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一特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大大不同于西方,马克思在谈到东西方古代国家机构的特点时说过,这些国家一般都只有三个机构,法庭,财政——收税的机构,和军队。而中国的国家机器自古以来却多了一个机构,这就是水利管理部门,也就是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机关。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成为唯一尚存的载体与文明同在的伟大国家,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瓠子堵
  口”即是人类古代史上的壮举。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命令所有随从的官员们全都扛着成捆的树枝去堵塞决口,这一举动几乎为整个人类古代史所仅见,亦为现代西方社会所罕有。正因为如此,西汉政府终于获得抗灾的胜利。   
  中国历朝历代与自然灾害抗争的遗迹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