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从明朝、准确的说是从南宋开始,当西方随着威尼斯、热那亚商业的兴起,从十字军东征的铁血中走出中世纪的暗影,整个中华文明却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当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小蛮荑借助我们的“窝里斗”轻松荡平了大明江山,中国人人性的痼疾暴露无遗,也宣告了传统精神文化的彻底破产。
《桃花扇》由此成为中国古典戏剧最深沉的尾声,一个注定不可能是大团圆的尾声。
孔尚任(他作为孔子64代孙的身份耐人寻味)谱写了一曲中华文明没落的挽歌。1718年,在江宁织造曹府,《桃花扇》进行了辉煌的排演,据说孔尚任就在演出结束后的归途中落水身亡。不久以后,另一位伟大的天才(那一年四岁)从那里走出,用文字把中华末世的哀音推向了极致。

后人评《桃花扇》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 (读孔尚任《桃花扇小识》)
读至卒章,见“板桥残照”、“杨柳弯腰”之语,虽使柳七复生,犹将下拜。古人而谓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有不拍案叫绝,慷慨起舞者哉?妙以至矣!蔑以加矣!
——(顾采《桃花扇序》)
《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
    ——(梁廷楠《曲话》卷三)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销蚀了封建帝国原有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感伤情怀,激励着人们憧憬和追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
——(徐旭旦《桃花扇题辞》)
《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圃往往不能自制,每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余尤爱诵者,如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听稗》)“……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沉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余韵》)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梁启超《论<桃花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