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6.兵车行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技巧。
2.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重点难点
  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述方法,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对诗人的叙述语言,诗中人物的对话要重点区分清楚,仔细体味。
教学设想
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 二、简介背景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瘅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辚辚(lín lín)  耶(yé)娘  干(gān)云霄  荆杞(qǐ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