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42则材料,约84370字。2008年9-11月江苏省各地名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实用类文体阅读(共42篇)
  整理人:lyphm00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严文井爱猫。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
  (选自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20.下列不能反映严文井“柔和”的一项是(3分)
  A.对妻子的爱久远而深沉,用唯美、感性的文字纪念妻子。
  B.善于发现诗意和美,甚至在检讨书的开头描写了一位红衣少女。
  C.乐于助人,用善意温暖了难友原本绝望的心。
  D.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答案:D(表现其严谨的态度)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了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既写了他在文革中被夺权,又写出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表现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C.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持着浪漫精神和乐观态度。
  D.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又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B(“恶势力正面交锋”无中生有,下文的检讨书表现其韧的战斗精神,而且正面交锋也不符合他柔和的特点。
  22.为什么严文井要画那幅自画像?(6分)
  答:(1)作者自画像,嘴和脸都扭曲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扭曲压抑的象征;(2)也表现了他勇于正视过去、剖析自己的精神;(3)他担心自己的回忆录会伤害别人,用这种曲折的方式严肃地反思文革。(每点2分)
  23.有人问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之间的关系,严文井好像并没有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6分)
  答:(1)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2) 只有拥有孩子一样的眼睛、心灵、幻想和浪漫,才能写出童话。(3) 作者的回答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是他可贵的童趣和柔和的美感的写照。(每点2分)
  2、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医生不应该是天使吗
  (访谈录,节选)
  问: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吧?看来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大大地下降了。
  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滑坡这回事。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在经济学看来,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为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有人称之为“人性自私”假设。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人性自私”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说穿了,这一假设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个人事事无私。既然如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把制度安排建立在人性永善的高调假设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制度安排决定收益分配规则,收益分配规则决定了个人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有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决定了全社会的经济绩效。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当事人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